go back
 
  宋体张晓刚与欧阳江河的对谈
欧阳江河/张晓刚

对谈时间: 二○○ 八年四月九日

欧阳: 上次我们的对话差不多是在两年前。

张: 有三年了。二○○四年的时候。

欧阳: 当时的对谈录音丢失了一部分磁带, 我觉得非常遗憾。这三年来中国现实、尤其是绘画界的现实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个变化首先就体现在我们的录音工具上, 它已经不是当年的磁带录音机, 而是MP 三, 我们再也不必担心丢磁带。

张: 这期间我的工作室都换了两个了。

欧阳: 记得两年前我们在你的酒厂画室也曾有过一个对话, 当时是《生活》杂志促成的, 我谈我的诗歌, 你谈你的绘画, 对话文本构成了某种博尔赫斯式的交叉小径花园。至于我们三年前的那个对谈, 发表在《今天》之后, 我收到很多关心中国当代艺术走向的学者、作家、诗人和画家的反馈。大家都非常振奋, 觉得那个访谈里面我们触及了一些很重要的问题和观念。不光是关乎你张晓刚本人的得失, 也不光是关乎中国当代美术的现状和未来, 甚至关乎整个中国当代文化的走向和一些重大的命题。我在重读的时候也很兴奋。这三年来发生在你身上的变化是决定性的, 公共影响力上的, 市场方面的, 基本上是一年一个大变化, 往上飞跃。记得上次对谈时, 你正在画那几幅系列大画, 你说这些画以后肯定要涨到五十万美金一幅, 当时我问你这需要多久, 你说不出十年。我记得太清楚了, 你说不出十年每一幅要涨到五十万美元。结果还不到半年就到了这个价位。

张: 一年。

欧阳: 回顾这短促的三年之内, 到底发生了一些什么在你的身上, 也是同时发生在整个中国当代美术史上? 那样一种百年不遇的, 甚至可以说是中国有史以来从没遇到过的历史机遇、盛293 举, 降落在以你为代表的中国当代画家身上。我觉得这个事情真的不是光用快、光用奇迹所能形容的。我觉得都是不可思议。我觉得这个事几乎不可能发生, 因为它不仅涉及中国文化的格局变化, 它已经在某种程度上牵动了全球文化的变异。这种奇事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极少发生。甚至包括在毕加索他们这一代西方画家的身上, 也没有这么快地发生, 他们是慢慢的、一步一步的成功和变化。你看西方画家更早的马蒂斯、塞尚, 都是这样。更别说还有很多画家生前根本就没有成功。

张: 但美国要快点, 波洛克他们这一代。

欧阳: 波洛克也是经历了十来二十年的沉寂, 但是他的成功的确很快, 体现了某种冷战时期的美国速度和美国劲头。我的感觉是, 体现在你身上的这个奇迹也正是全世界都在谈论的中国奇迹。这不仅仅是一个市场现象, 也不仅仅是一个文化现象, 它还包含着更多的一些历史密码, 我们还没有来得及破解它。所以你就简单的回顾一下这三年的来的变化, 勾勒一个大线条, 从我们上次的谈话到现在这个的谈话, 这两个谈话中间的跨度, 这之间发生了一些什么, 一些或许是恍如隔世的东西。这期间人可能只活了一遍, 却好像死了两遍。

张: 觉得太快了。

欧阳: 太快了, 所以不能用物理时间的尺度来加以丈量。

张: 我们二○○五年的谈话, 估计这个想法还在一个正常的、现实的框架内, 都是一些很个人的东西, 是自己能够把握的一些想法, 包括你和外界的联系, 基本上是属于能够预料的。二○○ 六年是一个槛, 二○○六年以后, 我觉得整个的市场变了, 每个人都只能去适应。因为这种奇迹般的事情的发生, 首先是从市场的角度突然变了, 而中国艺术家严格意义上讲没有经历过真正的市场。虽然我九三年就跟画廊签约, 但是我对市场的了解基本上还是比较肤浅的。

欧阳: 只是觉得能卖画就行了。

张: 对, 而且买家里有人喜欢, 听到几句表扬就已经觉得很高兴了。但是○六年拍卖价位起来, 市场整个一下起来, 把我很多过去的观念都摧毁了。

欧阳: 应该说是颠覆, 雪崩般的颠覆。

张: 让我对市场有另外一个看法, 另外一种感受, 不是这么简单的买卖关系, 中间牵涉到很多关于意识的问题, 经济问题, 政治问题。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当代特征的事件, 这个时代造就了这样一种运作机制。我觉得还延伸出了很多问题, 不光是艺术家个人的意识问题。比如说为什么选择了中国, 为什么选择了我。这中间有很多现在都说不清楚的一些原因。给我的感受很像我当年拿到入学通知书, 当时我认为进大学我是一点希望都没有的, 因为我身边有很多高手, 我当时在云南, 四川美院那年在云南只招两个人, 年龄限制在二十岁以下。我当时身边有很多高手, 我根本不敢奢望。拿到通知书的时候, 我觉得不是真实的, 是油画专业的通知书。我想都不敢想我会学油画。纽约拍卖当时给我的感觉也是这样, 拍卖价一下起来, 啊? 这种价格跟我们当代艺术家理解的价格差距太大了。跟着后来高价位拍卖多了以后, 才慢慢发现中国人开始把自己和西方的同一级别的优秀的艺术家的关系拉近了。你可以去想这个西方成名大牌艺术家大致在哪个位置上, 他怎么运作的, 他的想法是什么, 他的价位是多少? 以前中国人根本不想这个问题, 好像西方人他们是应该的, 他们就是应该画价高。突然有一天你发现中国人也可以达到这种高度, 整个市场的颠覆, 这个感觉是很不一样的。

欧阳: 从这三年发生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事情看, 尽管起因里面包含了中国的经济有比较大的腾飞, 但是中国人自己进入的方式, 我觉得还是成熟的。包括媒体的态度, 包括一些收藏家, 295 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 再加上房地产与股市大局面的对应, 这个大局面作为艺术市场后面必不可少的资本推手, 可能是借助当代艺术品作为升值的媒介。当然在这个市场化的过程中, 也产生了相当多的负面的泡沫和垃圾, 但我觉得最重要的几个当代艺术家肯定是有价值的。尤其你张晓刚, 关于你在当代文化和艺术方面的成就和影响力我们稍后再谈, 就从你的市场成就来看也是非同寻常的, 你的市场是一个很大的、很成熟的、很专业的国际市场。你的升值是受到国际成熟藏家追捧的一个良性结果。张晓刚作品的升值, 体现了这样一个结构: 它是由历史叙述、文化品位、时代特征、艺术语言、专业眼光、资本嗅觉等众多结构性元素共同构成的。在这个结构面前, 全世界所有的人, 第一次以严肃的、思想的、文化差异的、平起平坐的目光, 看待中国当代艺术家中的代表性人物的真实价值。所以这个“ 价值” 值多少钱只能从象征性上去看待, 实际上它带有一些超真实的成份, 而且这些钱也不属于那种比如说日常生活中用来买房子、买车这种高消费意义上的钱。它不是消费行为, 而是艺术的历史价值的象征性记号。比如说梵高的画, 维米尔的画值多少钱, 它跟画家本人已经毫无关系了。某种意义上来讲, 你张晓刚的画达到这个高度以后, 也已经跟你没有太多关系了, 可能其中的一两幅跟你有关系。因为从作品拍卖的天价里多出来溢出来的东西跟你没什么关系, 它是关于一个虚无的定价, 一个幽灵的定价。市场巨变带来的反差, 你没有办法从真实的角度理解它。但是这里面包含了从真实到超真实, 比真实还真实的东西。理解这个变化, 要从超出美术的更大的文化范围来理解。为什么选择你, 为什么选择中国?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我想还是要回到绘画本身。上一次我们对谈, 重点是谈你的绘画, 你正在画和将要画的画。我今天看到的这些画作, 非常有意思, 它跟记忆有关, 跟观看有关, 跟冥想有关, 呈现出很阴郁的气质。上次我们在讨论你的《大家庭》系列绘画时, 谈到一个社会主义历史记忆的问题, 共性和个性的差异, 个性的消失。你的绘画作品后面有一个巨大的场, 文化和历史的场。这个场所对应的不仅是一个风格的、绘画技法的问题, 也不仅仅是你的个人爱好和气质, 或者当代美术史的时尚变化。这个场对应着中国现实和中国意向。那么当今世界选择你, 不仅仅是选择一个画家, 这个选择里一定有一个叫做中国的场。收藏家买张晓刚的画也同时收藏了这个场。将中国当代最重要的几个画家放在一起, 就我所说的这个场, 最深邃、最阴郁、最含混, 其文本可以延伸, 思想可以延伸, 目光、思绪和记忆可以延伸, 而且特别有魅力的, 我想是张晓刚。我觉得你的画作所吸住的目光不只是表面的目光, 是更深邃的、不可测度的目光。这对观众和解读者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况且你把个人的气质, 非常阴郁的个人气质, 得体而略带神秘感地植入绘画的表层肌理及深层的场里面。你的这种个人的东西相当迷人地跟公众的东西结合, 变成公众意识、文化记忆共同体的一部分, 同时又变成学术界要寻找的东西的一部分, 变成藏家要收藏、媒体要讲述的东西的一部分。这些东西结合在一起, 形成一个结构, 所以为什么是你, 为什么是张晓刚, 这个选择它绝不是偶然。这么大一个局, 这里面真的有非常深的历史的奥妙在里头。但是对此我们中国自己的精英是怎么作出反应的呢? 经由中国自己的传播层、过滤层、心理层、评价机制的折射之后, 剩下的那个张晓刚是什么样子呢? 我认为整个中国, 学界的、理论界的、知识界的、文学界的精英都要共同面对关于你的作品的解读问题。我所信赖的过滤层, 是专业和思想的综合体, 问题是这个过滤层现在有点被“ 快” 搞得晕头转向。你越想用“ 慢” 来适应这个“ 快”, 你会发现越是困难, 而且这个“ 快” 里面又添加了媒体和金钱这样一种双倍快的步伐进来。在去掉外界的反应以后, 去掉媒体的反应、藏家的反应, 金钱和市场的反应以后, 真正的精英层应该认真从文化的、学术的和思想的角度来对你的画作进行过滤和阐释, 与之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你的绘画带有强烈的思想和写作的痕迹在里面, 我认为你做的是一个真正成熟的当代艺术家在做的事情。你基本没有受到干扰, 可能我所说的那种“ 快” 也产生了表层的影响, 但是你回到创作本身的时候, 我觉得你的色调还是很“ 冷”, 你的思想的锋芒非常犀利、非常冷静, 而且绘画的笔触、技法跟你的思想、跟你内心最想表达的东西之间有一种高度的一致性。这些东西没有沾染上时代的浮躁、浮夸味道。有时你非常酷。你跟时尚保持距离, 甚至脱节。我想一步一步进入你正在画的这些画。你从人物画转到这些景物画, 最基本的、促使你做出这个转变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呢? 作为一个画家, 你要吸引收藏家。你现在的人物画也有变化。还有你的尺寸巨大的照片。多媒体手法的运用, 把文字也放进去了, 我能感觉到这里面的决定性的双重转折, 对此, 你有什么基本的考虑?

(一)(二) (三) (四) (五)

 
  go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