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ft
home
p13
www25
《今天》文学杂志网络版
线
《今天》杂志今天要闻今天推荐李雾点评专辑诗歌散文小说纪实文学访谈评论


为完整的香港文学史打好基础
——访问文学资料搜集的健行者卢玮銮女士

日 期 : 2007年4日26日(星期四)
地 点:北角继园上里(叶辉家)
访 问:关梦南(关)
列 席:叶 辉(叶
受访者:卢玮銮(卢)
整理及摄影:关梦南

香港文学资料搜集的先行者和健行者——卢玮銮(小思),1973年起,开始对香港早期的文学资料产生兴趣,并进行有系统的整理、收藏。蒐集工作主要分四方面:

(一)报纸与期刊
(二)来港文化人作品
(三)访问南来香港的文化人
(四)近人研究及评论;

不经不觉,这些极有意义的工作已持续了已三十多年。2002年,小思退而不休,一方面把 HYPERLINK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A6%99%E6%B8%AF%E6%96%87%E5%AD%B8&variant=zh-hk" \o "香港文学" 香港文学及文化史料送赠予 HYPERLINK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A6%99%E6%B8%AF%E4%B8%AD%E6%96%87%E5%A4%A7%E5%AD%B8%E5%9C%96%E6%9B%B8%E9%A4%A8&action=edit" \o "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 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见《卢玮銮教授捐赠香港文学书目》),让他们成为社会的公器,并成立 HYPERLINK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A6%99%E6%B8%AF%E6%96%87%E5%AD%B8%E7%A0%94%E7%A9%B6%E4%B8%AD%E5%BF%83&action=edit" \o "香港文学研究中心" 香港文学研究中心,建立 HYPERLINK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A6%99%E6%B8%AF%E6%96%87%E5%AD%B8%E7%B6%B2%E4%B8%8A%E8%B3%87%E6%96%99%E5%BA%AB&action=edit" \o "香港文学网上资料库" 香港文学网上资料库。另一方面更利用个人长久建立的人脉网络,开展 HYPERLINK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A6%99%E6%B8%AF%E6%96%87%E5%AD%B8%E5%8F%A3%E8%BF%B0%E6%AD%B7%E5%8F%B2&action=edit" \o "香港文学口述历史" 香港文学口述历史,抢救即将被时间风沙淹埋的香港早期文化与文学的历史。这无疑是一项庞大艰巨的工程,还需要默默地与时间赛跑。

虽然小思在回顾过去的工作时自谦说 :「我到为花种,我行花未开。岂无佳色在,留待后人来。」其实「花已经开了」,如果不是小思建立了的第一层资料平台,很多文学研究及写作,根本就无从展开。比如陈智德的《香港三、四十年代新诗选》与我和叶辉编的《香港文学新诗资料汇编(1922—2000》就是很好的例证。及身见到文学史料的影响与成果,大概是一个先行者最快乐不过的事吧。《今天》杂志要办一个「香港回归十年专号」,由小思细说箇中苦乐,供晚来者参照,未始不是一件有益有建设性的事情;因为此项艰巨的历史任务的一切成果,正是一部迄今尚未出现的、完整的香港文学史不可或缺的基础工程。

关:小思对香港文学早期的资料的蒐集与整理工作,我看可以分三个阶段来谈;第一阶段:1977年开始正式蒐集1925至1950文艺资料;第二阶段:1973至1997年,小思伙同郑树森与黄继持整理手上的资料,先后出版了《香港文学大事年表(1948—1969)》、《香港文学资料册(1948—49)》、《早期香港新文学资料选(1927—41》、《早期香港新文学作品选(1927—1941)》、《国共内战时期香港文学资料选(1945—1949)》、《国共内战时期香港文学作品选(1945--1949)及《香港新诗选(1948—1969)》、《香港散文选(1948—1969)》,《香港小说选(1948—1969)》等书;第三阶段:2002年退休后的工作,包括捐出藏书、成立香港文学研究中心、开展香港文学口述历史,建立香港文学网上资料库等。

现在,请小思从搜集料的兴趣讲起,最初为什么会有上述的念头呢?是否与你写论文—「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1937—1941)」有关呢?

卢:绝对不是为了写论文,写论文只是为了进入港大图书馆的一种手段。追源应该是1973年我到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做研究员。在那里有二件事令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 第一件是他们上堂前,先作原材料的搜集工作,讨论主要是读资料,再讲自己的看法。第二是他们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内容,我一点都不懂,这令我十分惭愧。在日本京都大学的那一年,因为有空翻阅了大量二、三十年代的杂志,挑逗了我对现代文学的兴趣,回到香港后,我也开始蒐集现代文学资料了。回港后我一方面教中学,另一方面去读港大校外课程,当时我修的是霍启昌先生开的「香港史」课。他发动研究生去翻旧报纸,但只是看经济和政治的部份,于是我问 :「香港史是否应该包括文学?」但老师回答 :「那不关我们的研究范围。」这一句话令我的印象很深刻。于是我?想办法去图书馆学他们翻资料。有一次碰到在港大教书的张曼仪女士,我随口说,不如我放弃教书,去翻资料做研究了。她说,那么你就来读研究所吧。 于是我就去报读硕士课程,跟马鑑教授的儿子马蒙教授学习。他问,你想研究些什么?我说,我没有特定的研究题目,我只希望挂个名交学费可以入港大图书馆翻看资料做点研究工作。

关:那么,你是在什么时候开始正式做香港早期的文学资料研究工作?

卢︰我是在1977、1978年左右开始的。由于我读书无所求,起始是翻看二十年代的报纸,那一种发现与震惊是我以后估计不到的。比如我以为香港早期的文学活动只有茅盾、鲁迅、萧红等人来过香港,殊不知事实不止如此,越看,发现在香港从事文学活动人物越多,最后整理出二百、三百人。到那一个阶段我很惨,因为已经欲罢不能了,而我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剪、贴、抄。另一方面,经济也发生问题,比如说那年代影印很贵,亦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当时手抄了很多卡做记录。比如一个鲁迅纪念活动,有二十几个人参加,于是在题目上开一个卡,而那参加的二十几个人也各开一张卡。这些卡片越积越多,至今仍未整理、整理后才可以捐出来。

关: 1983年,你发表了一篇文章——〈香港早期新文学初探〉,在那一篇文章中,你提到不少早期的文艺杂志,你是如何找到这些刊物的?

卢︰这些资料大部分都是在港大图书馆找到的。不过,那时我已经开始在坊间的旧书店买到不少有用的资料。港大孔安道图书馆馆长杨国雄先生,对香港文学资料的搜集亦很有心。很多资料,还未上架,他己经先给我看。所以,我有幸看了港大图书馆所有的报纸与香港杂志。

关:在你的文章中,提到大批早期的杂志,甚至去到二十年,真的令人大开眼界,亦即是说,香港文学可以从五十年代推到二、三十年代。

卢︰二十年代还有一份报纸很重要的,就是《大光报》,这份报纸在广州暨南大学图书馆藏有。这些报纸副刊有时很奇怪地,突然大量出现很前卫的文学理论,如社会主义文艺批评等,很显然是因为南来编辑的影响,又或者与上海的文化影响有关,但几个月后,这些副刊又突然消失,版面形式也完全不同。可见香港自由发表的空间还是相对地大。我六、七十年代看到早期的资料,实在是拜港大图书馆所赐。相对来说,内地大学的图书馆就没这样的阅读自由了。所以,每逢内地研究者需要香港的资料,我都会影印给他们。但想不到却造成一个很坏的后果,就是某些人把我寄给他的资料据为己有,更有甚者,是他们用个人的观点去断章取义利用那一份资料,歪曲了事实。所以我觉得资料一定要公开,公开才可以促进研究与辩论。

关:是的,你文章中已经提到香港很多早期的杂志,但他们写文学史时,为什么还是这样漠视,甚至当这些资料不存在?

卢︰这也没办法,他们手头只得这么少的资料,怎么可以写文学史呢?

叶︰其实这些文学史的作者只读过小量二手资料,但往往是一知半解便以讹传讹。比如有文章说《伴侣》是「香港文艺第一燕」,他们就信以为真。其实他们有些没有见过《伴侣》实物,也不知道有什么内容;有些人可能看过,但不知道还有更早期的史料;但他们都随便引了「香港文艺第一燕」这一句,就当作是香港文学史的开始了。

卢︰比如说三十年代的诗歌,你看过《今日诗歌》,就知道里面的作品十分前卫。有人努力的写香港文学史,但我愈看得多,愈不敢写。因为不知道仍有一些什么资料是自己还未看过的。

关:你当时又提出一个意见,不赞成资料尚未整理好,就急于去写香港文学史。为什么你这样说呢?

卢︰我说的不是香港学者,而是内地人写的香港文学史,因为当时九七回归已经被提上中英议事日程,内地很多人抢着写香港文学史,他们的热心比香港人大得多。

叶︰内地有很多研究香港文学的机构,广东、福建等省份都有类似的工作室。于是有一大批人使向这些工作室索取资料,也有好一些人专程到香港访问和搜集资料,但来去匆匆,只能取得局部的、不完整的资料,但大都要限时交卷,印象式的写成所谓的香港文学史。

卢︰在写的过程中,他们一方面太热心,另一方面研究态度不够严肃。最后出来的结果令人十分痛心,因为书中有很多错漏,而这些错漏又因为书籍的传播而扩大,日后要更正,就要费很大的气力,甚至不知从何更正起。有人说,你认为不对,为什么不写文章指正。但写文章有用吗?文章写好又可以在什么地方发表呢?他们的书已经坐实了错误的说法。所以,有不少人不喜欢我。内地有些研讨论会,发表的论文,不但错,而且自封为权威,这是我不能忍受的。又有一些薄薄的一本书,很不负责任地抄录了我的研究成果。这也是我后来很少写文章的原因。

关:最近我看过一本要为香港文学史作证的几百页的书,真是错误百出。

卢︰这有什么办法呢?他只看过一、二本杂志,就说这一、二本杂志影响了全香港。这种现象也十分普遍。比如很多内地人来港找资料,遇到某甲,某甲把手头的资料送给他,于是某甲,就成了他论文的一个主题。

关:你说得很对,我看过刘登翰的《香港文学史》,其中提到《十人诗选》里的作者,十个人错了四、五个名字,这就是连抄也抄错。

卢︰是的,你想修订也无从修订。我觉得我现在老了,我又用了这么多时间在做研究工作,我觉得应该留下一些看法,令到未来研究的人,不至于走太多寃枉路。比如北京大学有一些研究生来港,我都很坦白地对他们说︰「哗,你们到底看了哪一些文学史呢?」我现在不会再隐藏我的观点,因为如果我死了,好像就再无人去回答他们的问题了。你们不是不知道,只是懒得去讲。

叶︰事实上,根据我的经验,你整理的资料都很重要,也很可靠,另外还有侣伦的《向水屋笔语》,如果没有这些资料,我们根本没有史料做研究,一个字都写不出来。

卢︰你说得对。提起侣伦,我对他尊敬,不只因为他写了《穷巷》,还因为他知道很多香港文坛事情,从二十年代至他去世,他一直生活在香港的文化空间,当时他愿意口述,我笔录。这也是我为什么现在要做口述历史的原因,因为我已经错过了很多机会。一位是侣伦先生,就是与我谈话,我笔录后再去找资料核实。一位是高贞白先生,另一位是陈君葆先生。这三人都是无条件地提供了很多研究线索,虽然说时有些年份错了,但不要紧,年份我可加以核证,重要的是他们肯讲。举一个例,现在我还剩下三年零八个月那段历史资料未整理,因为这段历史牵涉太多落过水的人及他们的后代,我曾对郑树森讲,我们的合作者黄继持先生已经去世。我们两个人有一个心愿,就是把三年零八个月的历史整理出来。这三年零八个月的历史,知道的人很多已去世,仍在的人很多不愿意讲。高贞白先生愿意讲,这是十分难得的。还有两位香港老作家,一位是平可,一位是谢晨光,尤其是谢晨光,他二十年就投稿去上海,写过小说和散文,是最早与上海文坛发生关连的作者之一,但他一直都不肯见我,直至我再三写信给他,他才肯见面,但谈话间,好像又有什么难言之隐,后来我才明白,他认为自己没有什么建树,三十年代以后,与当时南来的文化人合不来,也没有写作发表园地,是两面不讨好。

(一)(二)

 

 

 
p6
news
jintian journal
book series
jintian people
editorial team
selection
letter from editor
readers feedback
related links
submission
subscription
contact
p23

今天视野
| 版权声明 | 今天杂志 | 读者留言 | 投稿 | 订阅《今天》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0-2007, jintian.net, All Rights Reserved.
 
spac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