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ft
sky
skyhome
p13
www25
《今天》文学杂志网络版
线
《今天》杂志今天要闻今天推荐李雾点评专辑诗歌散文小说纪实文学访谈评论


《西游记》与当代中国社会
申维

6,封建陋习逼迫猪八戒走上革命道路

有多方证据证明,猪八戒是受封建陋习逼迫走上革命道路的,或者说,他参加革命工作是由于官僚主义的唐三藏误判。话说唐三藏去西天取经,经过乌斯藏国的高老庄。高老庄高太公家里正闹家庭纠纷,一方是以高老太爷为首的高家人,另一方是高老太爷的上门女婿猪刚鬣。按理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你唐三藏革命重任在肩,管这一码子闲事干吗?但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矛盾双方都表现出对唐三藏极度好感,并表示愿意听从他的明辨。在村民眼里,唐三藏是上面下来的大干部,说话顶用。

当地社会名流和尚和道士也曾来过高老庄几发,是村干部高才去城里请的。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和看问题的角度,有明显的倾向性,评判结果没有得到双方认可。不仅没有得到认可,反而使高太公家庭矛盾激化。女婿分出来单独过,把高太公女儿锁在房中,不让父女见面。有一回,双方还动了手。高才带人砸了猪刚鬣新买的彩电,折断了一条床腿。猪刚鬣也不是好惹的。他推到了一面土墙,拨了高才家地里的山芋、萝卜。当地电视台曾经报导过,主持人呼吁双方克制,说一个锅里吃饭的一家人,何必闹成这样呢?

唐三藏是大唐的博士,学富五车,而且一路走来,见多识广。高家庄人民很信任他。村里热情招待他们师徒后,提出请他们主持公道。唐三藏先推说不了解情况,村干部高才说,中央强调建设和谐社会,一个村里老是这样闹,影响招商引资和村民团结。唐三藏又说,就怕判出是非,也没人听。猪刚鬣信心十足地拍胸脯,说我对得起高家人,你是外来人,不是高家请来的,我听你的。

事情是这样:高太公是高家庄的老支书,在村里很有威望,有五间七架梁的瓦房。村干部高才是他侄儿。高太公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老俩口虽说家境富足,看看渐老,就于三年前招了上门女婿。上门女婿在当地叫倒插柳。当地风俗倒插柳很没面子,一个男人替别人家传种接代,很对不起自己的祖宗。上门女婿是外乡人,福陵山的猪刚鬣。福陵山经济条件落后,在山里,交通不便,青年男子娶不起媳妇。

猪刚鬣在高家庄打短工,让高太公看上。说起劳动,高家庄没有谁比得上猪刚鬣。他耕田耙地不用牛具,收割庄稼不用镰刀,就凭双手和一柄九齿钉钯。婚礼上,高太公女儿给客人们唱了首《小二黑结婚》:“我爱他身强力壮能劳动……”这说明她对这门婚事挺满意。这个倒插门的女婿唯一缺陷是长相难看,饭量太大。乡下人又不是城里读书人,长得粗,饭量大,很正常。高太公也承认,“这是小事。”所以,开头的两年,高家很和睦。因为女婿的勤劳,高太公田里粮食大丰收,猪圈里五头老母猪一年怀孕N次,生出数百只小猪,创母猪产仔全县记录。

什么原因造成家庭不和睦呢?高太公对唐三藏说:“主要原因是猪刚鬣经常云里来,雾里去,吓着左邻右舍了。”什么叫云里来雾里去?就是说女婿晚上出门,早上才回来。那么女婿夜不归宿,到底到哪儿呢?高太公派高才一查,气得吐血。猪刚鬣不是逛窑子,也不是打麻将,而是开着摩托车回老家福陵山探望母亲老母猪。当地的陋习,倒插门的女婿自结婚之日始,与原家中父母解除关系,认女方父母为亲生父母。猪刚鬣这一孝心大行动与当地的风俗不符。

高家庄的人聚拢在高家祠堂,与猪刚鬣交涉,让他做出选择:要么是高家庄的人,要么回你的福陵山。也就是:要么要老婆,要么要老娘。两者只能取一。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猪刚鬣是个孝子,他既要老婆,也要老娘。所以,他就整天两头奔波,来无影,去无踪。“把邻居吓着了,”这是谎言。真实是高太公担心归西后,高家的财产变成福陵山猪家的。高太公决定与女婿断绝来往,主动提出退婚,并且修改遗嘱,把家中所有财产转让给侄儿高才。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

这个案子并不难判,唐三藏应当对高家庄的人讲明封建陋习的危害,表扬猪刚鬣同志的孝心。而那会儿,唐三藏自以为是博士,看过一些西方的名著,什么《人权宣言》,《第二性》等,他满脑子的婚姻自由,妇女解放,完全不顾国情。中国人是讲“孝”道。猪刚鬣“儿不嫌母丑,子不嫌父贫”,因唐三藏的误断,造成世风之日下。他作出一个荒堂的裁判,让猪刚鬣随他一道去西天取经,并且诱惑说革命成功后,可以当官,发财。猪刚鬣当然不愿呆在山沟沟里。他随同唐三藏走上西征之路。

猪刚鬣临行前对高太公说:“丈人,你好生看待我浑家;若我革命失败,照旧回家来做你的女婿过活。”比他早参加革命工作的孙猴子开导说:“革命同志四海为家,想到的是国家和大家,哪儿是你这个小家。”事实证明,猪刚鬣革命成功了,的确当了官。他没有再回高家庄,而是娶了城里的女大学生。他的原配夫人在村里享受五保护待遇,一直到死也没能再见上日思夜想的乡间少年猪刚鬣。她曾经进城去打听过,人家告诉他,没有猪刚鬣这个人,只有一个高干叫猪悟能同志,又叫猪八戒。

7,分成两半的猴子

《西游记》中《真假美猴王》篇,可谓一部现代主义的杰作。

吴承恩PK卡尔维诺,《真假美猴王》则可以与《分成两半的子爵》相媲美。卡尔维诺的《分成两半的子爵》运用了二元对立原则,揭示出世界的矛盾、对立和人性的分裂。而这种分裂在人的老祖宗猴子身上早有体现。

《分成两半的子爵》主人公梅达尔多子爵在战场上,一颗炮弹击中他的胸膛,把他劈成了两半。右半部分的子爵四处作恶,无论走到哪儿把伸手可及的物体分成两半,连苹果与蘑菇也不放过。人们称他“邪恶子爵”。不久,村里又出现一个与子爵一模一样的怪人,这是子爵的左半边身躯。这左半部分躯体四处行善,助人为乐,帮助寡妇干活,去麻风病院看望奶妈。人们称他为“善良子爵”。

小说最后,“邪恶子爵”与“善良子爵”展开生死决斗。他们扭作一团,劈开的伤口又把他们粘在一起。“子爵重又变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既不好也不坏,是一个邪恶与善良的混合体,就是说,从外表看来,与没有被炸成两半之前的那个子爵一模一样。”据搞文学评论的大师们说,这是篇寓言式小说,把人兽性的“恶”和理性的“善”对称地一分为二,后又重合在“完整的人性”之中。又说作品教育人民要理性战胜兽性,善良战胜邪恶,做一个有着完整人格的人。

卡尔维诺《分成两半的子爵》写于1952年,吴承恩《西游记》写于十六世纪中页,两书相隔近三百年。所以,三百年前写猴子,三百年后写人,也符合进化论。不过《真假美猴王》与《分成两半的子爵》立意上有许多不同。

孙猴子分裂是猴性的分裂,即猴善与猴恶的决斗。孙猴子取经到中途,劳苦功高,已经在提拨的干部之列,就等着取完经后组织部发文。西方极乐世界给他按排的职位是“勇战胜佛”。猴子成佛,谈何容易?得给他按排一次脱胎换骨。现在这种方式是以“党校深造”和“高校镀金”实现,而从前则是靠“斗私批修”。孙猴子必须有一次“斗私批修”,才能得到天国元老们的认可,才能够民意测评过关。

孙猴子金刚不坏之躯,当然不能让炮弹炸城两半。他在《真假美猴王》中感情显得比铁扇公主还脆弱,竟然让师傅唐僧的一句绝情话,劈成两半。唐三藏说:“你这泼猴太凶恶,不是个取经之人。你回去吧!本公司要裁员。”孙猴子一反常态,跑到普陀崖观音菩萨处汇报思想。“他一见观音,倒身便拜,泪如泉涌,放声痛哭。”这是当年大闹天空,为革命出身入死,天不怕地不怕的孙猴子吗?

跪在观音面前“斗私批修”,听从组织命令的孙猴子,是猴性中善良,温顺,真诚,忍耐的一面。而与此同时,猴性的另一面正在抢唐三藏的包袱,朝唐三藏背心一击,骂一声“贼秃”,扬长而去。这是恶的孙猴子,是暴力,欲望,贪婪,无组织纪律的猴性。恶猴性在花果山妻妾成群,花天酒地,对前来讨要包袱的师弟沙和尚说:“现在我熟读关文,是要自去拜佛求经,留万世美名,岂不更好!”极端的自由主义和自私自利。有这种思想存在,如何能成佛道呢?

“真假美猴王”实为一体,只是猴性中之二元。所以,他们去观音菩萨处辨明真假,观音的慧眼竟然不识;玉帝的照妖镜也无法分别;唐三藏用念紧箍咒的呆法也不灵;最后只好到最高长官如来佛祖处。佛祖达到“无相”的境界,当然能看清万事万物的本源。

那天看热闹的人很多,包括经常打孙猴子小报告的八大金刚。佛祖为照顾孙猴子面子,让他的恶性化身为一只六耳弥猴。这样做目的是把过错推给他人,让六耳弥猴当“替罪猴”。佛祖考虑到孙猴子的威信,将来在天国如何开展工作?如何与同僚相处?组织部门提拨干部,得把对方描绘成天下的大好人,好得没了屁眼。孙猴子的恶性膨胀,一定得设法遮掩。

吴承恩没有让两只猴子合二为一。如果合二为一,孙猴子也只是一只“不好不坏的猴子”,“是一个邪恶与善良的混合体。”那样,孙猴子就永远堕落为人,而无法成佛,无法“道成肉身”。所以,小说中必须安排孙猴子的善性与恶性彻底决裂。“孙猴子劈头一棒,把六耳弥猴给打死了”。从此,这世上只有半个孙猴子,一元的孙猴子,只有善而没有恶的猴子。

从佛理上说是通的。佛学的根本就是一元论,把二元世界归达到一元的虚空。但从文学作品中看,这样写落下一个破绽。你想,佛祖慈悲为怀,普渡众生,怎么会允许孙猴子在眼皮底下行凶呢?怎么会允许猴血沾在莲花宝座上呢?所以,这儿应当写“如来佛祖用金钵罩住六耳弥猴,把他收入钵中,就像潘多拉的盒子,只要你不打开,恶性和灾难就不会降临到这个世界。”孙猴子的一棒自宫,满足了众多佛门弟子的心理需求。这样,众生对孙猴子的突击提拨和入党,就顺理成章地接受。

8,救救比丘国的孩子!

比丘国是一座外邦小国。小国里生活着一群懦弱的国民。他们比山羊还温顺,比呆头鹅还蠢笨。话说唐僧师徒途经比丘国。孙悟空来到城门口,向守城的老军探问。守城老军一见悟空,连忙跪下磕头,一连声叫“雷公爷爷”。守城老军是国家的守护者,是威武不屈的军人,仅仅因来人长相怪异,就吓得跪下磕头,早把手中长枪扔到八丈远。军人尚且如此懦弱,国民就更不堪言了。

唐僧师徒进了比丘国,只见道路宽广,车水马龙。道路两旁高楼广厦,商业街十分繁荣,一派太平盛世的模样。他们发现每户人家门口都挂着一只鹅笼。鹅笼用彩缎包裹着,笼里装着一个个小孩。唐僧师徒很是奇怪。他们到馆驿住下,向驿丞探问缘由。驿丞一听,忙附耳低声道:“长老莫管莫管。”由此可见,比丘国民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安定团结局面,不愿意外人干涉他们的生活。

鹅笼里装着的小孩是奉献给比丘国王的贡品,是维护安定团结局面的牺牲品。年老的比丘国王要1111个小儿的心肝当药引。笼里的小孩就是选做药引子的。家家户户之所以要把鹅笼挂在大门口,是向街坊邻居显示其优秀的品格,表明他们对国王的忠诚和对国家的奉献。门口挂鹅笼就像现在家里贴奖状一样,是国民们引以为豪的。他们为理想牺牲自己的孩子,牺牲的全部价值在于为大街上随处可以买到的50元一片的伟哥做药引。

比丘国民为了使他们的国王能保持良好的性功能,不惜牺牲他们的孩子。这听起来有些荒诞,其实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比丘国传统文化讲“忠”与“孝”二字。“忠”就是忠君,无条件地忠于君主。忠君就是爱国,反之就是乱臣贼党,蛊惑人心,就是卖国贼。“孝”是年轻人无条件地效忠和服务于长辈。“孝”是比丘国的基本社会秩序。国王既是国民“忠”的对象,也是“孝”的目标。他理所当然地享有最高的特权,包括剥夺年轻人生命的权力。牺牲一代年轻的生命只是满足一个老人的性欲。

比丘国的社会秩序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讲“克已复礼”,讲社会等级,讲规矩与方圆。年轻人从小受到的教育是如何报答给予他们生命的父母,如何服从既定的社会秩序,如何学会容忍。比丘国民不会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他们只会说:“世界是我们的。你们只好等到媳妇熬成婆吧。那时候你们就有作威作福,吭害和蒙蔽下一代的权利了。”

唐僧是比丘国最早的觉悟者。正如鲁迅所言:“觉醒者是最痛苦的。”高考制度对孩子们身心健康的损害,掠夺开采资源使得子孙生存环境恶劣,孩子们关在鹅笼里变成一只只呆头鹅……。损害后来者利益的国策让唐僧流下了伤心的泪水。他在馆驿里失声痛哭:“昏君!为你的权力欲,怎么屈伤这许多孩子的性命!”唐僧最早喊出:“救救孩子!”

在馆驿里,以唐僧为首形成一个小小的觉悟团体。他们探讨如何拯救关在鹅笼里的孩子?然而,各人对待真理的态度并不相同。猪八戒以猪类特有的聪明才智劝说道:“师父,你是怎的?专把别人棺材抬在自家家里哭!伤的是比丘国国民,与你何干?”猪一向以躺在猪圈里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和长时间沉思默想著称。猪是动物界最善于思索的,有动物界教授之称。它选择了明哲保身。猪把保命哲学,也称之为存命哲学摆在首位。他嘲笑孙猴子说:“猴兄,你看我们老猪,屠宰场里的每一声嚎叫都是为自己发出,而不为他人。世人说‘杀鸡儆猴’,有说‘杀鸡儆猪’吗?因为我们猪只考虑自己的命运和眼前利益。”

孙猴子有着为真理献身的精神。他是一个积极行动者。他一当接受唐僧的启蒙主义思想,就很快地付诸行动。他像辛特勒解救犹太人一样,把鹅笼里的孩子全部抢救转移。比丘国民惊惶失措。他们宁可接受把孩子当国王药引的现实,也不愿孩子一夜之间消失。孩子的消失意味着他们对下一代人思想的失控。比丘国朝野上下对宣扬“异端邪说”的唐僧师徒进行疯狂的反革命镇压。国王传令各门紧闭,点兵围住馆驿,捉拿唐僧。启蒙主义者唐僧在腥风血雨中妥协,暴露出知识分子的软弱性。他吓得倒在地上,扯住悟空连声道:“贤徒啊!此事如何是好?”而猪八戒扛起包裹准备去大使馆寻求避难,或者去高老庄过平常的生活。

历史注定要选择行动者。孙悟空变着唐僧模样,承担起所有的责任。在羽林军的围绕簇拥下,他勇敢地走上朝庭。在封建专制的朝庭上,国王给他定了一条黑心罪。常言说“罪大莫如心黑”。黑心罪在所有的罪行当中最重。孙悟空为向国民们证明自己是一颗红心。他从当驾官手里取过一把牛耳尖刀,解衣捋袖,向自己的胸膛刺来。他捧出一颗赤子红心,奉献在国人的面前。满朝文武和市民们都掩面失色,说:“不看,不看,收了去,收了去。” 孙悟空成就为理想而献身的殉道者。他就像鲁迅小说《药》中的夏瑜,作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壮举。

比丘国悲剧在于该国从国王到民众的精神文化受两个妖精所控制。这两个妖精一是寿星老儿胯下坐骑白鹿;一是经过苦修成精的白面狐狸。白鹿是老年政治的代表人物。他宣扬修身养性,宣扬长寿保命,宣扬容忍和避世,谈黄老虚无哲学。这是比丘国民懦弱的根源。而高智商、高学历的白面狐狸是技术官僚的代表。她有一套与白鹿主义相配套的世侩哲学,也就是用狐狸的狡猾和虚伪手段来实现其保命哲学。白面狐狸将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将技术手段发展到顶端。比丘国牺牲未来和希望以维持眼前繁荣的国策,就是白面狐狸的杰作。

9,士大夫眼里的西天极乐世界

佛门讲“九九归真”,唐僧师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在灵山珍楼宝阁取得五千零四十八卷真经。他们在八大金刚的护送下,八日之内回到都城长安。唐太宗在佛地雁塔寺搭起高台,准备安排唐僧诵经。几位长老刚把经卷捧上台,忽然半空中八大金刚现身,一阵风,把唐僧师徒刮走。为什么?因为这真经诵不得,或者说诵读不能得其真谛。真经写满梵文,其实只说了两个字:“虚空”。也就是说,唐僧师徒走十万八千里路,历经十四个寒暑,得到的只是“虚空”二字。五千零四十八卷真经,真可谓:“满卷虚空言,一把荒诞泪。”

在体验人世沧桑和世间百态之后,在人生舞台上一番热闹之后,火葬场的一缕青烟和归于泥土坟墓,让你哭笑不得。有谁最终不是虚无和荒诞谢幕收场呢?

士大夫吴承恩谙熟通往西天灵山的路。《西游记》中写道:唐僧来到西方佛地后,举鞭遥指道:“悟空,好去处啊!”天堂的确是个好去处,就像风景区的疗养院。他们从玉真观的后门上山,往灵鹫峰去。道路上出现一条大河,波浪滔滔,挡住去路。明明是上山,怎么忽然冒出一条河?这条河是无论如何少不得的界河。人间在此岸,天堂在彼岸。这是哲学家们津津乐道的哲学命题:此岸与彼岸。

河上有一根独木桥,叫凌云渡。这根摇摇晃晃的独木桥是通往灵山彼岸世界的道路。正当师徒们拉拉扯扯不敢过桥时,河上有一渡船。这个船也很奇怪,竟是无底船。唐僧是让悟空硬拖上船的,一艘无底船载着他们去彼岸灵山。这两个情节很重要。一是说: “通往天国的门是窄的,所以进入天国的人就少。”这句话出自《圣经》。(《圣经》中还有一句话:“富人进入天国比骆驼钻过针眼还难。”)其二是,无底船如何渡人?渡人去天国靠得是信念。《圣经》记载说:“门徒们在船上遇见风浪,就惊慌起来。耶稣说:‘你们这些小信的人。’”信念是通往灵山的唯一通道。

唐僧师徒在无底船上,生出一桩公案。唐僧见上游漂下一具死尸,行者指着尸体喊:“师傅,是你!”撑船的接引佛祖打着号子说:“圣僧,那是你,可贺,可贺!”唐僧大惊!这桩公案是说,人要想去天国,就得脱离肉身。这叫舍生取义。耶稣是“道成肉身”,但最终也舍去肉身,还原为道,还原为公义。人的精神,或者说灵魂,能否脱离肉体而独立存在?这桩公案是现代科学与宗教争论不休的话题。

灵山佛地到底什么样?一群老人在树林子里健身,下棋,散步。“唐僧上岸见青松翠柏丛中,排坐着优婆善士,慌忙行礼。”而雷音寺里如来佛祖与众弟子的生活场景,完全是一所乡村学堂。这是士大夫们再熟悉不过的地方。唐僧来取经,也就是来借教材、教案。如来佛命两大弟子阿傩和迦叶接待。他们向唐僧公开索要礼物,知识产权怎可白白转让?二尊笑道:“白手传经继世,后人当饿死了!”

孙猴子告状到如来佛祖处,如来佛说得就更荒唐了。“你且休嚷,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往日比丘给人诵经一遍,讨得三斗三升米粒黄金,我还嫌他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这是佛祖说的话吗?完全是一个本位主义者小学校长的口气。最终唐僧还是用唐王亲手所赐的紫金钵盂,换取真经。灵山对唐僧最高的礼仪是开了一次专题学术讲座。“如来高升莲座,指令降龙、伏虎二罗汉敲响云磬,遍请灵山诸佛,圣僧前来盛召传经大会。”

人们自由自在地林中散步,偶尔搞两次有玄思意味的学术讲座,这构成了士大夫心目中的西天极乐世界。这个极乐世界同样受功利主义和适用主义所支配。阿傩和迦叶要考虑到众学者生计问题,也要考虑到知识产权的等价转让的问题。如来佛祖关心贱卖的问题,关心遗产,关心儿孙有没有钱花的实际问题。

西方极乐世界,宗教,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已经完全世俗化。在吴承恩的笔下,灵山呈现出一幅市井风俗人情画卷。

西天取经功德圆满后,唐僧师徒皆论功行赏,获得博士头衔。他们得到的最大奖赏是进灵山雷音寺大学。唐僧和他的徒弟皆成为如来佛祖座下弟子。他们将终其一生来研习“虚无”大法。孙猴子得到的若大赏赐也就是把头上的紧箍儿去了。

(一) (二) (三) (四)

 

 
p6
news
jintian journal
book series
jintian people
editorial team
selection
letter from editor
readers feedback
related links
submission
subscription
contact
p23

今天视野
| 版权声明 | 今天杂志 | 读者留言 | 投稿 | 订阅《今天》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0-2007, jintian.net, All Rights Reserved.
 
spac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