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今天》文学杂志网络版 |
|
|
|
无法绕开的疑点
——评短篇小说《薄荷糖》
马 季
作家是那种善于在普通生活中发现疑点的人,换句话说,对生活中疑点的发现,是一个作家创作的本源,同时也是创作与生活互动的基本动力。因此,它是一部作品形成不可或缺的要素。从文学创作的本质来讲,生活的疑点是作家不能也无法绕开的实在,否则,文学存在的价值就值得怀疑了。从文本的角度看,疑点的形成是多种多样的,甚至可以说是千奇百怪、五彩缤纷,于是构成绚丽多姿的文学世界。
让我们来看申维的小说《薄荷糖》。显然,这不是一个讲故事的小说,也不属于在叙述上很有“招数”的小说,它所展现出来的是一种“生活常态”,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民间叙述。然而,这篇小说表现出了作者强烈的自省意识,原因在于作者在生活中发现了某些不可回避、必须面对的东西——生活的疑点在他的脑中挥之不去——这些东西点点滴滴,渗透在了小说的诸多细节之中,使作品悄悄产生了一种力量。
小说从“我”的婚姻不如意开始落笔,为作品定下了一个基调。紧接着,老同学康大原本想让我寻开心的计划,却变成了我的一次痛苦经历。一个离别多年名叫马丽的女学生(恰好是我当年朦胧喜欢过的女孩),在公安局与我相遇,如今她已经堕落为妓女;她过去的绰号叫“薄荷糖”(因为她总喜欢吃这种糖果),而此刻这种糖果的清新和辛辣则具有了象征意味。“薄荷糖”的堕落虽在情理之中,却仍使我内心受到了巨大的震动。“我捧着的茶杯掉在地上摔得粉碎”与其说是一种行为不如说是一种心态。从表面上看,“薄荷糖”因为与我的师生关系逃脱了一次惩罚,但是在她内心深处留下的伤痛将会更加深刻。她在拘留所偷偷为我画了一幅头像,这难道不是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渴望吗?然而,这只能是她的幻想。薄荷糖走到这一步是谁的责任呢?社会、家庭,还有她自身都有无法回避。像她这样一个精神上处于孤儿状态的少女将如何面自己的未来呢?与此相反,表面上风光的康大和大毛,他们的内心又何尝不是处在茫然之中呢?我的手足失措在他们看来却是“怜香惜玉”的表现(这颇令他们开心),和“薄荷糖”之流猫捉老鼠的游戏,已经让他们沦为和对手相互依存的可笑关系之中。这个无法绕开的疑点,使得作者完成了对生活的深度揭示。
这篇小说很好地证明了一个观点:对生活的粉饰,或者玩世,即是对文学的亵渎与玩弄。
在我们以往的阅读经验当中不难发现,经典作家的作品,总是能够在对生活的探寻和挖掘方面达到一定的深度;生活的疑点,在他们的笔下碰撞、燃烧,迸发出了惊人的能量。《薄荷糖》这篇小说由于篇幅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仍处在“在路上”的状态,作者对“薄荷糖”的堕落以及康大们行为的匪夷所思这个疑点似乎还有点犹豫不决,笔触有浅尝辄止之嫌,追问的程度明显不足,或者说,对生活真实的依赖心理削弱了作者对现实的批判力度。这正是《薄荷糖》这篇小说值得我们来共同探讨的地方,我相信读者同样会对这个问题充满了兴趣。
导读:《敞开心灵的写作》
读《薄荷糖》真的有点像吃薄荷糖,初入口时是辛辣的,慢慢地就会从中品出些味道了。
小说让我感到了作者的真诚,这是很重要的,现在有很多小说不肯面对自己的心灵,羞羞答答,遮遮掩掩,一看就是在说假话,做作,摆姿态,这样怎么能够打动读者的心呢?
十多年前,一位朋友在和我探讨文学创作的某个问题时冒出了这样一句话,“现代人给自己的心灵留了多大的空间?”他问得很突然,既像自问,又像诘问。我愣住了,一时语塞。后来他进一步说,“一个人不面对自己的心灵是写不出好东西来的……”朋友的片言只语说到了我的心里。我始终认为,文学的真实不是现实的真实,而是心灵的真实,文学永远也躲不开人的心灵。
《薄荷糖》的可取之处正在这儿,它让我回忆起了十多年前的那次谈话。
马丽从一个钟情于薄荷糖的女中学生发展到手不离香烟的风尘女子,其堕落的过程,不仅仅撕破了一个人的梦;它是一个强大的事实,小说凭这根柱子就完全立住了。作者用心灵感受着生活,然后书写出心灵的声音。一定是这样的。另外小说还通过康大、大毛等人物的言行,有机的展现了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扩大了作品的内涵。小说结尾处的回应式处理有效地延伸了阅读空间。
|
|
|
|
今天视野 | 版权声明 | 今天杂志 | 读者留言 | 投稿 | 订阅《今天》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0-2007, jintian.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
|
|